
印刷包装
业务专线:
13530686081
在欧洲中世纪史上,有一项发明对促进人类文字信息传播和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的西式活字印刷术。 尽管在中国活字印刷术在数百年前就已经被发明了,但在欧洲他是这个技术的发明者。另外,他的发明正式名称应是“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较早期的手工活字印刷确实是一项独立发明。
金属活字
西式活字印刷是世界近代印刷的起点,15 世纪德国约翰·古登堡在推动近代印刷的发展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古登堡 1400年出生于德国莱茵河与美因河交汇处的工商城市美因兹, 其父在该城造币厂工作。 受到父亲职业的影响, 古登堡年幼时曾学习过金匠工艺。 1434年他离开家乡到斯特拉斯堡谋生, 与当地人安德烈·德里策恩、 汉斯·里费等人合作, 加工宝石和制镜。他受到同时代其他人金属活字试验的影响,用自已的钱秘密做活字试验, 以改进木版印刷之不足, 但是没有成功。
1444到1448 年,古登堡去荷兰 、 瑞士和意大利等地, 进行技术考察。 1448 年回到故乡美因兹继续试验。 他向本城富商富斯特贷款, 用来开发技术,以所发展的技术和设备为抵押。 合同规定 5 年有效期内所得利益双方均分,期满后将本息偿还债主。试验很快取得技术性突破,1450年金属活字已处于实用阶段, 用大号字出版了《36 行圣经》,字样为手抄本哥特体粗体字。 1454 年出版了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发的《赎罪券》。古登堡技术生涯最大的成就是 1455 年用小号字出版《42 行圣经》精装本,双面印刷,共1286 页,分两册装订。
《42 行圣经》是《圣经》拉丁文公认翻译的印刷品,这个圣经是最著名的古版书,他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图书批量生产的开始。据说一共有180个圣经被印刷出来,40本印刷在羊皮纸上,另外140本印刷在纸上。2003年,已知现存的谷登堡圣经包括11个羊皮纸上的完全拷贝,一个羊皮纸上的新约全书,48个基本完全的纸上的拷贝,还有一些零散的拷贝。
古登堡圣经
直到今天为止古登堡的圣经算做是印刷艺术中的一份珍宝。尤其它的排版非常美丽。古登堡使用金属的字母将它们排列成印刷的书页,这个方式崭新的地方是这些字母可以被重新使用,过去的木刻的底板无法重新使用,它们只能印刻在上面的那一页,而无法用来印其它的页了。
古登堡的发明在欧洲受到非常快的普及。在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就已经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
维克多·雨果称印刷术为世界上最大的发明。古登堡使用的字母由铅、锌和其它金属的合金组成。它们冷却得非常快,而且能够承受印刷时的压力。印刷本身是使用转轴印刷法,印的是纸和羊皮纸。古登堡的印刷术使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印刷量增加。这为科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使得欧洲的文盲大量减少。
古登堡实质上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所着《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腾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并作为他活字印刷术的蓝本。
早在1113世纪,中国就已普及包括金属活字在内的活字印刷技术原理和排印技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古登堡并不是金属活字的发明人,但他是活字印刷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技术革新家。其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改进了铸字材料。在古登堡以前,中国在 12-13世纪以铜合金、锡合金铸活字。古登堡则以铅—锡—锑三元合金铸字,其优点是比铜便宜、熔点低、易铸,因为加入锡使硬度更高。
其二, 改进了印刷油墨。中国古代木版印刷用松烟炭黑加胶制成着色剂, 欧洲木版也如此。宋以后对松烟炭黑加以改进,制成适于铜版、铜活字的墨。古登堡则将亚麻仁油煮沸,加蒸馏松树脂的松节油精等物,制成适于铅活字的油墨, 这是其他地方不曾用过的。
其三, 改进了压印方法。中国活字印刷和欧洲木版印刷都将纸覆在上墨的印版上,以棕刷或皮垫擦拭,只印单面。用这种方法印薄纸容易,而印厚纸则需加大擦拭力度。古登堡将欧洲压葡萄和油料的螺旋压榨器加以改造,研制出螺旋压印器,可用于厚纸、羊皮纸的双面印刷,这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发明。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源出中国的活字技术原理和基本技术工序给了古登堡以极大的启发,促使他以自己的方式变换了活字用材、着色剂成分及压印方法,引入了新的工具设备,从而革新了传统工艺,使之更适用于通用拼音文字的拉丁文化区和基督教世界。
古登堡
此后,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