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马楚力:做港深文化沟通桥梁2017-06-07 发布: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
【香港商报讯】深圳文博会分会场深圳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多年来承办了多场深港澳台文创展览交流活动。谁也想不到,这个深港文化沟通平台背后的管理者,是一个“85后”香港青年。从2009年至今,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总经理马楚力(上图)在深圳工作已有8个年头。深感两地文化差异的马楚力,是如何在工作中搭建深港文化沟通的桥梁?身为力嘉集团“三少爷”,他又怎样在父辈基业上寻求创新,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日前,记者在深圳专访了马楚力,听听这位港青翘楚北上工作发展的故事。香港商报记者林丽青
遭遇深港文化冲突
生于香港长于香港,毕业后赴深工作,两地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让马楚力感触颇深。刚到深圳时,马楚力与当地政府部门打交道,发现“书记”竟是一把手,“书记”的英文翻译同“秘书”是一样的,但不能简单对照香港的秘书一职去理解。习惯了香港按文件办事的规矩,在更加人情化、弹性更大的内地工作,马楚力称需要慢慢去适应,“有些事政府要求你先做,但还没收到公文,就会担心到时是否会被拆掉。”
回想起自己在两地文化碰撞中闹出的笑话,马楚力依然忍俊不禁,“点餐的时候发生很多搞笑的事情,有时候我点套餐,一时间转不到普通话频道,套餐就变成了Tu餐。马楚力曾学过普通话,但没有实操环境,至今还是搞不懂普通话拼音。像北方方言‘啥’之类的我到现在还是完全听不懂,有些电影也看不懂,不知道别人都在笑什么,不知道他们的笑点在哪里。”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两地文化价值观不同,对错都有自己的标准,最紧要的是相互体谅,相互理解。”说起香港与内地两种文化间的无形壁垒,马楚力认为,很多港媒报道的内地新闻,香港也不是没有发生,只是媒体选择的角度不一样。“这些误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马楚力希望自己能搭建深港两地文化沟通的桥梁,不遗余力地去推动两地消除误解。
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建有印刷历史文化博物馆、创意文化广场、两岸四地印刷社团交流中心等,前往参观学习的人中有不少来自港澳台乃至海外的学生团队和侨胞。“只要我在,我就一定会去跟他们讲解,尽力去扫除他们心中对彼此的误读”。
身兼深圳市龙岗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前海法院首批港籍专业陪审员、政协汕头潮阳区委员等多个职务的马楚力,在出席各类社会机构学习交流中,也会分享自己在深工作的经验,帮助和带动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投身于内地发展事业。
“创二代”的新探索
在深圳横岗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记者见到了年轻的企业管理者马楚力。爱笑的娃娃脸,戴着一副黑边眼镜,彬彬有礼。操着一口流利的“港普”,马楚力向记者介绍了力嘉集团的发展历程。
马楚力的父亲马伟武是典型的潮商。在马楚力的眼中,父亲是资历最深的创客。1970年,在香港观塘康宁道的半个档位中,马伟武用9000港元积蓄创立了力嘉纸品公司。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力嘉在香港观塘鸿图道已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名工人和2000平方米厂房的大型企业。时值内地改革开放,涌动的商机吸引港澳侨胞返乡投资。马伟武可谓其中的先行者,他将毗邻香港的深圳作为在内地投资的第一站。在去年的深圳国际创客文化节上,70岁的马伟武成功入选“深圳十大创客”,同台年龄最小的创客仅17岁。
现在的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其前身便是马伟武当年建设的老厂区。2011年5月,马楚力接管了这座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创意文化产业园。这座当年的老厂区不仅记载了力嘉发展的脚步,也成为世界印刷历史变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马楚力的“操盘”下,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成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通过展览加入园企业孵化的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而今,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已有30多家文创企业入驻,园区二期将继续扩大,占地面积达12万平米。
回归家族企业 下放基层历练
1986年出生的马楚力是家中幼子。长姐马家慧、长兄马楚邦先后回到父亲创办的力嘉集团工作。在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姐弟三人的形象照并排展示于中心区域。形象气质俱佳的姊弟三人,因为造型被马楚力自嘲为发型师、卖手表的和做西服的。
在马氏三姊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未给予过多的干涉。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让马楚力自主选择想要走的路。从中学时代开始,马楚力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大学时期选择了物理专业,他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
相比很多二代纠结于要不要回归家族企业,马楚力的回归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从浸会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马楚力也回到力嘉集团上班。“当时也没有想太多,自然而然就回到集团工作,希望可以替父母分担,这也是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马楚力说。
2009年3月,马楚力进入力嘉国际集团任财务部助理,初出茅庐的他遭遇各种“不懂”。“如果想了解在公司做什么,就必须要从生产部门慢慢摸索。父亲认为学历专业都不重要,在企业岗位上历练才是最快速的成长途径。”马楚力说,自己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按照生产和销售的流程,在公司绝大多数的部门都锻炼过。
分享才能更好发展
随着印刷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期,如何在父辈开创的基业上创新发展,成为考验马楚力的首要问题。分享,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与香港青年分享内地发展经验的同时,马楚力也将分享理念带进企业经营中。
从接手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起,马楚力便亲自参与产业园的筹建、项目进展、活动举办、人员调动和对外推广。2011年5月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一期正式运作,马楚力出任总经理。“我们定期举办一些创意比赛、设计展览、论坛之类的活动,通过资源的集聚,把行业内最新最快的信息分享给园中的企业。”在马楚力看来,免费举办展览,吸聚专业人流和最新信息,不同想法碰撞出新的创意,有助于力嘉及园内企业的技术交流和产品开发。另一方面,论坛展览免费向游客开放,人流为入驻企业带来商机,园区由此孵化出一些企业。
85后新生代企业管理者的加入,为力嘉注入新的发展理念。“凡事都有个取舍,或许园区全部出租,收益会更高,但可能就没有多少人认识力嘉。”马楚力坦言,场地出租只是园区1.0,力嘉想做的是配套完善、园内企业共同发展的园区2.0,甚至是园区3.0。“投资办展虽然烧钱,但也从侧面进行品牌文化建设,其无形价值不可估量。”
新生代继承人的梦想
阳光开朗,谦和进取,马楚力给人的印象,与想象中“太子爷”的形象不甚相符。这个下属眼中“又帅又有能力”的高富帅,爱吃冰淇淋,会打架子鼓,粉陈奕迅,喜欢踢足球、坚持健身。聊天过程中,马楚力自爆3年前曾是个200斤重的胖子,还奉献了自己的减肥“秘籍”,画风瞬间从高大上的“企业经营谈”切换到“减肥频道”。
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马楚力代表着当下相当一部分家族企业“继承者”的现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家族言传身教的经营意识和商业才能,谦虚好学,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才踏入人生“两三个台阶”的马楚力,仍在向前辈学习中,他的目标是将家族企业打造成“百年企业”,至少要坚持到“80年到90年”。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一代的企业继承人用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努力将父辈的基业传承下去,延续“中国制造”的梦想。
“太子爷”的烦恼
出身优越,名校毕业,进入家族企业工作,25岁升任集团副总。这“开挂”的人生收获了不少“羡慕嫉妒”的眼光。然而,马楚力也有自己的烦恼,他说工作最大的压力来源于自己“太子爷”的身份。
“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源,处理事情会更有优势。但很多事情要仔细想过才能实施,做得好是理所当然,做不好就会被认为是败家子。”马楚力说,因为出身的原因,周围的人对自己期望值更高,“除非你做出一些突破性的、特别大的成就,或者跟集团业务没有关联的新领域,他们才会觉得你成功了。”
在他看来,只有超越父辈才会被认可,维持父业仅仅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正由于此,马楚力更加严于律己。在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举办的近300场活动中,他对每个活动的细节都要求做到完美。“我一直认为,每个都是小问题,但加起来就是大问题。”
“压力也是动力,我要慢慢建立自信。”为了能更快入手,在大学毕业后已经陆续参加了西班牙语等二十多个短期夜校课程的马楚力,决定继续“补课”,参加中小企业工商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第十一期华裔新生代企业家中国经济高级研修班等,围绕金融、财务等方面又读了1年的夜校课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力嘉集团任职期间,马楚力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优化财务管理系统,并进行财务数据的深层分型,为高层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参考。